315专题打假影视业

来源:开云平台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3-11-05 07:50:45

  一年一度的315是全民打假的高峰时刻,对于消费者维权的意义重大。在文化产品日益重要的今天,影视行业的造假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年年被提及、时时被讨论,却依旧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这样的造假生态。

  今年两会召开期间,参会的委员对于影视行业的乱象做出了批判,流量造假、偷税漏税等也都被点名。从演员到作品,从生产到市场,由于利益的驱使和行业的不规范,行业乱象屡见不鲜,而如何去解决?恐怕是行业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在以数据为主要考核标准的影视圈里,数据融资的有力手段,直接与效益挂钩,漂亮的数据成果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在影视作品无法达到预期的数据成果时,造假就诞生了,甚至颇有成为行业潜规则的势头。

  在“唯票房论”盛行的时候,从制片方、出品方到院线,各有各的票房算盘,费尽心机追求利益的更大化。被爆出的案例层出不穷:《后来的我们》退票总额达到2000万元,猫眼炒作《羞羞的铁拳》虚高预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公示的违规影院中出现大量售票系统数据与观影人数不符的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

  明面上用票价补贴来促进票房增长的事情只能算是小打小闹,锁场、买票房这些恶意制造虚假票房的行为更是形成了稳定的现实,无疑是对行业生态的极大破坏。

  从大银幕到小荧屏,数据造假的势头丝毫没有缩减,2016年,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就公开发表言论称,“我们正真看到的所有电视节目、电视剧,可以说他们的收视率90%以上都是假的。”

  而随着以“优爱腾”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平台兴起之后,播放量和点击率成为新的造假高地,播放量甚至成为公开明码标价的商品,有新闻媒体报道,网播剧的总体注水量高达六七成,有些剧集的播放量动辄上几十亿甚至百亿,虚高到夸张的数字直让人感叹中国的网民不够用。

  影视圈看起来光鲜亮丽,满地金银,过热的资本和投机者看上了行业内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便蜂拥而入,把数据变成判断价值的重要标准。行业尚未规范,灰色的经济地带成为很多人发家的源头,也带来了行业内的不正之风。

  但规矩总是要定下来的,数据造假的甚嚣尘上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压制。去年9月,爱奇艺关闭点击量,以热度取而代之,随后优酷也宣布关闭了前台播放量;今年年初,广电总局发布新通知,对参与违规买卖收视率或参与收视率造假的影视机构,将不予换发新的许可证,并撤销其节目制作经营许可;正在进行的两会中,政协委员巩汉林提出要针对流量造假、收视造假的明星做征信记录,郑晓龙表明要严查且严厉处理造假事件。

  大数据时代,一切以数据为主,但关于数据的负面消息我们听到的并不少,新京报发布评论中写到,“流量不具有原罪,关键是流量的产生逻辑要经得起常识的考验。”

  影视行业根本上说是内容产业,优质的内容是持续发展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础,但纵观行业发展历史,许多从业者舍本逐末,通过内容造假来牟取利益。内容造假的方式很多,作品本身能山寨、抄袭,演员可以用替身、抠图,题材可以挂羊头卖狗肉……在前两年烂片频出的时候,这些现象层出不穷,留下了许多“黑料”。

  影视作品及改编原作往往都是文艺产品,原创和抄袭的界定在法律和法规上并不是很清晰,所以借机钻空子的人也多,《扶摇》海报、预告片、音乐情节均被质疑抄袭,《如懿传》原著被作家匪我思存控诉抄袭,电影《一出好戏》被举报剧本抄袭,许多综艺娱乐节目也被质疑抄袭国外节目模式,许多劣质的山寨剧充斥于网路……版权的争议俨然是圈内一个热议话题。

  因为著作权侵权的判断标准一个是接触,一个是实质性相似,相对来说有主观性,很难证明抄袭者是否有机会接触到原作,“借鉴创意”本身不能被判定为版权侵权。维权的困难加上优秀品质的内容的稀缺,抄袭成为了一条捷径,但法律上不能宣判的,并不意味着观众会买账。

  提到抠图和演员替身,就必须提到《孤芳不自赏》这部剧,片中主角的演技和成片抠图制作饱为诟病。严格来说这并不能算是造假,但打着明星的名号,用相对低成本的方式制作出低质量的内容,分明是对观众的一种欺骗。许多演员拿着片酬而不现身拍摄,用后期合成和替身的方式来完成剧集的制作,演员替身这样一个职业的存在本身没问题,但滥用替身的行为本身就是造假。

  在题材方面,“悬浮剧”的存在也让很多原本也许会出现精品作品的题材蒙受污名。2018年,影视作品回归现实题材的命题让圈内外许多人拍案叫好,但打着现实剧名头的套路化剧集让很多人好不容易对电视文艺拥有的信心遭到打击。

  这种情况出现的最终的原因还是在于对影视作品创作的误区,用一个大众追捧的名义把粗制滥造的剧情堆积在一起,偷工减料地影响着优秀品质的内容的生产。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口碑是除了数据之外的另一大评判标准,在观众选择观看作品的时候,口碑对选择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但口碑造假的问题同样严重。

  “水军”这个词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语义带着很强的贬义意味,从明星粉丝控评,到各类APP刷评分,他们往往通过庞大的数量和强大的行动力,在第一时间把控舆论的风口,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在网络信息中不自觉地接受这些被强行灌输的观点:明星粉缘差的尽量不去关注,豆瓣评分低的电影尽量不去选择观看。

  春节档口碑佳作《流浪地球》上映后,许多人为其站台,广泛给身边人种草,但微博上却出现信息称,有人通过收买豆瓣上《流浪地球》高赞好评的作者,让其将评价改成差评,并将星级降低,进而达到削弱影片口碑的效果。豆瓣官方对事件的回应称,不存在此情况,但由此牵扯出的口碑造假问题却是庞大的灰色地带。

  如今网络购票是主流,许多人对影视作品的评价都是来自豆瓣、猫眼、淘票票这些带有评分系统的APP,而这些评分是由人给出的,就有了可操纵的空间,未看先评、主观臆断、资本控制,这些都是潜在的造假风险。

  评分系统只是一部分,与此类似的假热搜、刷评论、虚假宣传,都是口碑造假的途径,而这些不能离开资本和人的操纵,有资格评价影视作品的必然是其观众,但在如今的时代,机器人、水军号已经让人真假难辨,甚至已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久而久之,或许优秀的影视作品真的凭借自身实力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其可信度也会大大地降低。

  另一方面,演员作为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成分,好口碑也显得很重要,所以建立人设成了很多人的选择,不管是刻意制造的形象,还是被观众强行匹配的人设,都对演员的口碑有很大的影响。

  真实讨喜的人设可能会为演员加分,甚至由此为其影视作品带来更多观众,但塑造虚假人设而遭到反噬的人也不少,吴秀波雅痞大叔的形象被陡然爆出的绯闻一击而溃,翟天临的高知学霸人设因其学术造假而终结,新晋小生屈楚萧的高冷禁欲人设被网友扒出的黑料瞬间击碎。

  演员的人设对于提升辨识度和吸引粉丝群体来说很重要,也与商业经济价值挂钩,但刻意打造虚假外壳来欺骗受众的行为总归不会长久,借此来培养口碑还不如认真地做出几部拿得出手的作品来。

  影视行业与观众之间隔着一层屏幕,观众去伪存真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我们也希望,影视圈能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返回列表
+ 开云平台app下载 微信号:wzh47381484